春英老师的书《我们仍然在路上》两大厚册收到已快一年,我一直没有片言只语表示,深感惭愧和不安,彷佛有什么事还没办完似的,真的,书就放在电脑一侧作为“备忘”。也没想到上半年营营役役,下半年所在城市人心惶惶,日子就那样一晃而逝。
春英老师是认真开博、认真写博的模范资深文友,两大厚册加起来接近700页,第一集2014年出版,选收2009~2004博文,第二集2018年出版,选收2014~2017博文,最有意义的是第二集还由女儿潘嘉写序《凡此过往,皆为序章》,因为她“期待妈妈的下一次文字丰收”!
在文字舞会认识春英老师,在那前后,也读过不少她的佳作,有时一篇有分量的作品就可以起到一扇窗口的作用,看出作者的文学根底来。那时她的一篇写四合院的文章,让我惊艳,从院里小人物读到一个动荡的大时代,我就很注意这位老师了。如今,从博文选来出书的,成了一种风气,大部分作品似曾相识,形成更深的印象。我留意到春英老师的脱颖而出,其中写得认真,而且坚持,是最重要的元素;自学、阅读又更是她写得越来越好的关键。
春英老师两本书,大抵分为生活体验、人生感悟、旅游记行、孙辈成长、读书笔记、观影看展、人物印象、博海杂记等等几大类。无论哪一类,春英老师不写则已,一写就全力以赴,从没有急就章。写外孙兄妹齐齐和瞳瞳的成长故事,充满爱心和温馨气息,细节很细,捕捉了孩子神态举止最为逼真,没有大量的心血付出,没有悉心的照顾和观察。是写不出的;春英老师的游记,也写得很详细、路线方位、历史典故、旅游趣闻、风物人情、景物地理等等无不做足功课,常常不是一篇完,而是写成系列,富有参考价值;我最喜欢读到是春英老师的读书笔记、电影观感,也都是那样言之有物,扎扎实实,让没有读过该书的读者也如读了那本书。书的第一集有篇《我的文学情结》分量很重,连续八篇,写了作者的阅读成长,令人惊叹和钦佩,她饱读图书,不乏中外经典名著,从中我们恍然大悟,她那种扎实的文学书写功力(连女儿也佩服她写的万把字的《重返兴城》),原来和从爱读、博读中吸取文学乳汁分不开的!她提及的宗璞女士的《紫藤萝瀑布》早年我也读过,对我有影响,那篇写花的出色散文,让我首次知道原来形容花居然可以写花的呼喊和声音的。
春英老师的散文,牵涉到不少类别,都那么深入浅出,言之有物,雅俗共赏,这是一种不易达致的境界。然春英老师为人谦虚低调,她把写文章的目的重点放在“学习”就可以看出她的襟怀,她的书名两本都用了《我们仍然在路上》,就是这种心态的体现。
期待她写出更多的佳章来。祝贺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