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这似乎是非常简单的问题。凡上过学的人大多数都被提问过,当过老师的都会在课堂上提问过学生。但是对提问这种形式的认识是否全面?使用提问的形式是否正确,使课程能顺利达到预定的目标?你设计的提问是不是有效的提问等,并不是每个老师都明白的。
一课堂提问重要吗?
虽然只是一句提问,但不可小看它的作用。
首先,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组成的,要想进行有效的教学,保证教学目的的顺利实现,学生能理解、领会老师所授的内容,就需要互动,而课堂提问就是互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有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次,通过提问老师能得知自己的授课知识点是否讲明白了,学生们是不是都能学会、掌握。通过回答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找答案,锻炼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久而久之学生的华文水平就会有显著提升。
再之,课堂提问是课程进行的“引导员”,是老师查漏补缺的显微镜。课程进行环节衔接时,只需一个提问就可以顺利解决。所以好的提问能使课程顺利进行,使学生开启心智,解决疑惑。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二 现在课堂提问的现状
提问设计浅显直白,打击学习积极性
在教材《汉语》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放学了,同学们都回家了,桌子和椅子也可以休息了。”
有个老师就这样提问:“放学了,同学们都去哪儿了?”
同学们回答:“回家了。”
老师说:“对,同学们都回家了,教室里还有人吗?”
学生:“没人了。”
老师:“教室里没人了,桌子椅子就可以怎么样了?”
学生:“休息了”。
这样没有思维深度、浅白简单的提问,在目前的华文课上还是比较普遍的。学生不用想,直接在书上就能找到答案,看书都一目了然,可是老师还不厌其烦地问,这种过于直白,看似热闹的提问,实则没有意义、没有质量,根本不能起到提问的作用,是老师没有设计或者没有设计好提问。这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活跃,但这很容易使问题繁琐细碎,肢解了文章,使学生不能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受,提问的问题过于深奥,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也是在教材《汉语》第五册上,有一篇《老山羊的礼物》的课文:
“秋天到了,老山羊在田里收白菜,白兔和灰兔来帮忙,老山羊很感激他们就送给白兔一车白菜,也送给灰兔一车白菜。白兔说:谢谢您,我不要白菜,您送我一些菜籽吧!”
有位老师讲到这里时候,就菜籽展开提问,
“你们知道什么是菜籽吗?Ë知道菜籽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Ë见过菜籽?”
这个提问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和生活基础,学生极少能回答出来,这样的提问不能达到大家参与、促进思考的目的。
盲目问,随意问,没有目的“满堂问”
一篇课文的教授目的是全课的圆心,从导入、讲解、设计教法、
设计提问、设计助教游戏、直到作业的布置,都离不开这个圆心。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没有想好,过于随意,都会削弱教学目的。
如有一篇课文《妈妈幸福的笑了》,说的是孩子们为了在母亲节给妈妈惊喜,放学后急忙回家打扫房间,妈妈回来非常高兴,反映出孩子们热爱妈妈的中心。老师的设计提问应该围绕这个中心,而有的老师上来就问“母亲节那天你家吃什么?都去哪儿玩了?”。显然提问游离了课文中心。课后我问这位老师,为什么提问这些问题,她也说不出Ô因。所以像这种随意性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游离了课文中心,还可能引发一些同学的胡思乱想。
自问自答的提问,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这种提问可能是为了节省时间,或者可能是防止学生课上的分心走神,老师抛出问题,学生们还没有思考和回答,老师就回答了。这种提问虽然能让学生很快掌握知识,但是它剥夺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权利、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大部分时间都在自问自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没有使提问的作用最大化,导致提问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 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要备好课。要做到教材烂熟于心,才能心中有教学目标,手中有教法。准确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才能体会到在什么时候提问,在课文的什么地方提什么问题,你设计的提问才是有质量、有效果的。通过课堂提问,引导课堂顺利进行,达到教学目的。
第二,要针对各班学情。教师应了解自己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采用自己最擅长的且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去设计问题。提问设计太难,脱离了学生的认知高度,设计的太简单、太直白都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总的说来,课堂提问应该做到“精问”促“深思”。
第三,“精问”促“深思”。
“精”针对的是“杂”,是对随口问,盲目问,“满堂问”而说的。这里的“精”需要老师设计时,把教学目的牢牢记在心中,找准切入点,这样才能以四两拨千斤的力量,牵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才能促其深思。如讲到《妈妈买了很多苹果》一课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是懂礼貌的行为?你都能做到那些?”
“哪些是不懂礼貌的做法?你身边有吗?能举出来一个吗?”
这样的提问,触动了学生的思考阀门,同学们纷纷举出生活中不礼貌的现象,通过一问一答,学生们不光学到了字词,还知道了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达到了“学文化、懂道理”的终极目标。
第四 与生活联系。
由于历史原因,印尼的华文教育断层三十多年,年轻的父母不懂华文,很多家庭没有能读华文、说华文的背景,这对于学习华文有着相当的困难。学习华文不能只是课堂上的事情,老师有义务和责任把学华文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书本上的汉字跳出来,回到生活中来。除了在学习“冰箱”“空调”“电视机”的时候,提问他们在家里有没有这些之外,还¾常通过提问:“相信大家都看见过一些中国字,Ë能说一说在什么地方?都是什么字?”。引导同学注意观察身边的汉字词,设立“寻找汉字小能手奖”,按时收集归纳讲解,学生会突然发现小卖部、食品店、巴刹都有很多的汉字。这些能持久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识和道理来自生活,老师就是要在当中搭一座桥,让学生习惯把书本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第五 设置情景提问
围绕教学目的在课上设置情景,设计提问,能使教学目的更加凸显。在学习课文《寒号鸟》快结束时,老师进行了提问:
“你们现在还看得见寒号鸟吗?”
学生回答:“看不见了”
老师问:“为什么呢?”
“因为它懒惰不搭窝最后冻死了”
“今天的事情它没有今天做,所以冻死了”。
按说课上到这里已¾可以圆满结束了。如果老师接着再提问:
“如果你是最后的那只‘号寒鸟’你会告诉我们大家什么?”;
或者再提问:
“你们都说‘寒号鸟’死了,我说它没死,它变得很小很小飞进了很多同学的心里,不信大家找一找自己有没有‘寒号鸟’的懒惰、只想玩不写作业的事情呢?”
类似的这样提问,生动且直观,富有情趣。促进学生的思维的活动,容易联想和想象将华文小故事与实际相结合,把中华传统中的“勤劳自省“的思想传给他们,还能高效地提高学生对课文中心的吸收能力。使书本上的华文与生活贴近。
第六 温故知新提问
在有些课程中,老师的提问犹如细线把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串项链。有利于旧知识的回顾和新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温故知新的方法以学过的知识推出新的知识。在讲解词语时候,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偏旁的作用,使学生回想以前学过或者见过的有同样偏旁的汉字,回忆、归纳、总结,这样的提问起着串起旧知识、联想、推知新字词的的作用。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努力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能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吸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成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因此对于课堂提问,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有设计创新,让课堂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