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1948年3月16日出版的《论语散文随笔选萃》第149期,有一篇《香港杂感》,读后颇觉得可以作为已持续两个月的香港暴乱事件之参考比较,略述如下。
作者在开头说:“到了这完全是中国人的外国,在报纸上天天看到祖国纷乱恐惶的消息,心里老感觉到酸溜溜的难过,于是幽默好像着了潮,失去了光芒。”读了这一小段,我不禁心中一颤,倘作者看到今日发生的香港暴乱,心里的“酸溜溜”将立即会由“纷乱恐惶”取而代之,“幽默”更是“幽”不起来了,惟有默默地深深沉思了。
作者说,在九龙的弥敦道,确有身到外国之感。香港的广东人洋派十足,尤其是那些“上等人”,穿中装的绝无仅有,十之九是英国呢料的笔挺西装,女士们虽然大半穿旗袍,但质料也全是外国的呢绒花巾,腿上一律是呢龙丝袜。街上卖的化妆品、衣料、糖果、香烟等等,百分之九十九是外国货。作者在想,要是香港人忽然爱起国来,抵制外国货,那么全部商店都得关门。
香港人说的只有两种语言:广东话与英语。广东人能说普通话的很少很少,因为他们小学里只讲广东话,不准教国语。作者对此感到诧异,不懂是什么道理,更不知南京(当年中国首都)的教育部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香港的暴乱,正是出在教育问题,已被洗脑的“精英”群,崇洋媚外,在外国某些势力的支持及出谋划策及资助下,极尽其效力之能事,乃使此次香港暴乱愈演愈烈。
该文还写到香港九龙的繁荣就建筑在中国侨民的消耗上,中国各地有钱人的流资,天天有几百亿换成港币,供给英国香港政府尽量的收取税捐,而无数的进出口商把几千吨几万吨的英美货品运到这儿来,作走私的总汇,无怪香港要成为远东唯一的大市场了。这段文字使我读后感慨万千,英国人从香港获取(或掠夺)了多少中国人的膏腴,但在中国强大后,不得不把香港归返中国,他们岂能心甘情愿!
当年英首相撤切尔夫人曾说过,在中英谈判中她留下了一手,“发展香港的民主建制,使香港实现独立自治”,此间即含有“港独”的隐喻。“港独”现已走入歧途,图以暴乱达到目的。但强大的中国坚决实行“一国两制”,“港独”终将失败。不过香港的法律诉讼,手握上诉决定权的大法官,仍由英国人掌握,这些大法官会否对暴徒作出轻判,引发民愤呢?
当年撤切尔夫人在中英谈判会场走出来步下台阶时,不小心而跌了一跤,或许在谈判中争不到好处,心慌意乱所致?
当时英国就在香港问题上“跌了一跤”,今日却还有不少崇洋媚外的“愚民”试图发飚,真是脑子已被洗得一干二净了,呜呼!
2019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