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贵阳讯】2019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于7月22日-26日在中国贵州省贵安新区交流周永久会址成功举办,在“一带一路”发展建设中,为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提质升级。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由中国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本届交流周以“深化务实合作,共享发展成果”为主题,2400余名来自中国和东盟10国教育部官员、知名大学校长、专家学者、驻华外交使节以及域外特邀伙伴国代表等参加。
正如7月2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说:“教育交流周是中国和东盟间唯一以教育为主题的政府间交流合作平台,已形成院校合作、青少年交流、职业教育等品牌项目,为推动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促进民间友好、夯实人文交流支柱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其精神为:平等互信、开放创新、互学互鉴、合作共赢。其宗旨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促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推动各国人民对话交流、互学互鉴。
从2008年到今年,主办方已成功举办12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吸引了众多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政府、学校及教育机构参会者,签署了许多有实质性进展的交流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其影响深远,范围广泛。贵州省高校也得利于此,成为中国高校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重要基地。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和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东盟国家和中国山水相连、人文相通,是中国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和“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地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符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
教育交流周推动中国与东盟十国各方在教育、文化、青年等领域密切合作与发展,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的民生福祉。交流周的持续举办,正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自身发展带动其他志同道合者一起前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新智慧的开放外交风范的具体体现。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被列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成为双方在教育领域最重要的机制化交流合作平台。双方赴对方国家办学稳步推进,学生、学者双向流动势头强劲。在工科大学联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等机制下,双方高等教育合作不断深入。
当前,中国—东盟关系进入提质升级新阶段,面临更大发展机遇。为此,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在开幕式上致辞时发出倡议:双方要推动学生双向流动提质增效,积极打造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推动建立中国—东盟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合作联盟,推动建立中国—东盟慕课合作平台。(李汉男 图文报道)